荣鸥网络

首页 >  实时讯息 > 

回村“爆改”!这个暑假,大学生又在村里整活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08:37:00    

暑假过半,大学生记录回村生活的视频在平台上“连载”,每一帧都流淌着乡土与青春的交融:

早上6点起床跟着爷爷奶奶逛集市,吃完早饭下地干活,中午休息时间帮村里的老人修修手机、调调电视频道,下午给邻家小孩辅导功课……有人下地干活“出尽洋相”,也有人凭借专业技能成为“全村的希望”。

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回村生活的视频

这哪里是度假,分明是一场深度观察、双向互动、自我重塑的沉浸式社会实践——

他们用青春的视角带我们看见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乡土中国,而他们的行动,也让乡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青年的朝气。

回村青年的“乡土实践课”

放假回村,干起农活的大学生总显得有些笨拙——“父母除草,我除苗”“收花生收错了别人家的田”“拖拉机不会开,化肥袋扛不动”……这些“添乱”瞬间逗笑乡里乡亲,但这群城里回来的娃眼里藏着股“执拗”。

化身“专业技术员”。耐心教老人玩转智能手机、使用智能家电、连Wi-Fi等,这些在都市青年看来“举手之劳”的小事,在村民眼中却是解决了生活大难题的“独门绝技”。

也有把专业知识带回村的:医学生给乡亲们把脉问诊,提供健康咨询;农学生背不动农药桶,但能帮忙看看农药配比对不对;建筑生在家给要盖房的村民“审查”图纸……

这些术业专攻的“露一小手”,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也让大学生在乡土间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当起“新锐农主播”。青岛工学院的几个大学生在胶州乡村以“走播+驻播”融合模式,卖桃、卖瓜、卖艾草制品;华东交通大学的学生,在江西乡村直播带货冲上社交媒体生鲜带货榜全国第7。

他们或许干不来农活,但玩互联网可是强项。一套丝滑的运镜,能把村里农忙场景拍成大片;“三二一,上链接”,直播间里整活带气氛、讲农产品,不在话下。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蒙阴县直播助农,销售额2万余元

担任“文化传播者”。快失传了的绣工、非遗草编技艺、只剩几个老人会唱的方言歌谣……返乡大学生在大城市转了一圈回来,发现“老祖宗的东西是真好”,便主动跟着村里老人学习编织手艺、学唱传统歌谣,并拍成视频发在网络上,成了非遗与乡村文化的“传承者”。

他们在带动村里文化氛围上也很拿手,你就看吧:报名参加村晚,唱跳rap一通操作,大爷大娘看不懂,但掌声就没停过;作为本村球队主力,率领叔伯跟隔壁村踢得难解难分;教村里奶奶们跳广场舞、带着爷爷们打八段锦……

成为“童心引路人”。化身“德华”,在家带娃,带一个是带,带一群也是带。大学生跟小学生玩不到一起?不可能的,谁还没个童心?

大人下地干活就把孩子交给大学生,接送上下学、辅导功课、做游戏。理工科学生带着弟弟妹妹们用村里的废弃物做“小火箭”,美术生教画画、练书法,文科生抽查诗词背诵……村里的小朋友跟着大学生过了个“高配版暑假”。

乡村与青年的“双向看见”

回乡,是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看到了当下年轻人的样貌,也读懂了他们眼中乡村的万千气象。

看见青年——泥土中绽放青春。

虽然常自嘲是“脆皮大学生”,可当村里有需要,他们总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

修家电、做直播、带小孩,回乡大学生用真才实学破解乡亲的现实难题,找到了专业知识与服务桑梓的连接方式,印证着“全专业皆可赋能乡村”。

我们看见的,是藏着担当的笨拙,是融着创意的行动,是透着幽默的活力。他们的视频里写着鲜活的青春宣言:我热爱乡村,而乡村也恰好需要我。

看见乡村——希望的种子在萌芽。

有人在视频里“抱怨”:出去上学回来,村子大变样,找不到家门了;以前还能帮父母干点农活,现在因为不会操作机器,只能在家做做饭;过去要骑着三轮车去镇上买卖东西,现在还得帮家里打包网络订单……

这些带着调侃的“愁苦”,实则藏着乡村的一堆喜事:美丽乡村建设——土房危房消失了,都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楼”;智慧农业发展——农作物从种到收,都有高科技的机械“助手”;数字乡村转型——农产品有了自己的品牌标签,不仅卖得快卖得好,还卖得远……

他们的记录与参与,以及藏在镜头里的含蓄而真切的情感,让我们触摸到了乡间孕育着的“归巢希望”,也期待着他们为乡村注入更多青春的血液。

让“遇见”生长为持续力量

暑假是短暂的,当假期结束,学生们离开乡村后,如何让视频中呈现的互动场景突破“假期限定”,走得更深、更远?

搭建“需求—供给”的匹配渠道。

村民现实需求与学生专业能力的错位,曾闹出不少“误会”:在乡亲们看来,学自动化的就该会修麻将机,学通信的拉网线不在话下,学计算机的装电脑当是“手拿把掐”。

如何解决供需矛盾?有的村子已在探索破局之道:定期收集在外求学的学生信息,通过走访、问卷等方式梳理村民需求清单;每逢寒暑假,让各个专业的返乡学生与村民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价值共振,各得其所。

大学生回村“带娃”,和小朋友一起放飞自制“水火箭” 图源:中国青年网

倡导“小而美、可持续”的微项目实践。

返乡学生可以专注于“解决一个具体小问题、服务好一小群人”。

例如,帮助几户老人掌握手机常用功能,为村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系列兴趣课,为本地重点农产品制定推销方案,并长期关注这些老人、孩子以及推广计划的后续情况。

这种“微项目”更注重聚焦目标、长期执行与效果追踪,既能让学生的付出落到实处,也能让乡村在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打造“常新、常亲、可常回”的环境。

一些学生会在刚回乡的视频中坦言“不想回”甚至“害怕回”,担心应付不来村里复杂的人际关系,或是觉得村里生活太过单调。要吸引青年“常回村”“想扎根”,需要营造更有归属感、成长性和吸引力的环境。

例如,定期向在外学子推送家乡发展动态、节日问候,在村内打造青年友好空间,组织青年感兴趣的线上线下活动,让村里有新知、有新事、有新朋友,让青年学生在外也可以线上参与乡村规划建设讨论。

如此一来,青年与乡村的情感纽带便会越系越紧,“常回村”就会变成他们发自内心的主动选择。

大学生回乡走在田间的小路上

这场在暑假里展开的双向奔赴,从来不是短暂的邂逅。当知识与土地相遇,当热情与需求相拥,那些悄然埋下的希望种子,必将在持续的互动中落地生根,在乡土间长出繁茂的未来。


来源|青岛宣传 文字:周亚娆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