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鸥网络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要突破!让瘫痪者重新站立行走,做到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5 20:44:00    

3月4日,记者从复旦大学了解到,复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青年老师团队研发新一代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植入式脑脊接口设备,在脑部和脊髓植入电极芯片,在大脑与脊髓搭建一条“神经旁路”,助力瘫痪者重获行走能力。1-2月以来,首批4例截瘫患者脑脊接口技术临床研究阶段成功!

患者小林,34岁男性,2023年1月跌倒致胸脊髓损伤后截瘫,下肢完全不能动。在脑-脊接口术后,患者脑控抬腿、悬吊下行走,步态逐步流畅;截瘫以下部位开始恢复排汗功能。术后第49天,患者仍然能够在悬吊下使用助行器顺畅行走。

患者小赵,33岁男性,2023年5月摔伤后胸部脊髓损伤致截瘫。术后开机1小时内即可脑控下抬腿;第三天双腿均能控制伸膝,第五天实现行走,后能抬腿跨越移动的障碍物,经训练后下肢肌肉萎缩明显改善、无依靠下可长时间独立坐位。

……

《中国脊髓损伤者生活质量及疾病负担调研报告2023版》显示,中国现存脊髓损伤患者374万,每年新增脊髓损伤患者约9万人。作为连接大脑与外周神经系统的“信息高速通道”,脊髓若受到损伤,大脑发出的指令就无法传递给肌肉,患者因此失去自主行动能力。如何使脊髓损伤致瘫患者恢复运动能力,一直以来是医学界重大难题。

由于神经损伤的不可逆性,目前针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手段效果有限。直至近年,有研究证实脊髓硬膜外电刺激可以重新激活神经肌肉活动,显著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康复。

加福民团队开展的新一代脑脊接口技术研发,具有“高精准、高通量、高集成、低延时”的特点。具体而言,它具备微创、更具安全性的植入方式,使用直径1mm电极芯片替代片状电极,创伤大大减小;使用高准确率、低延时解码算法进行运动意图解码,基本符合临床应用要求;采用“三合一”采刺一体脑脊接口系统硬件模块:研发高通量、可感知、电刺激高通量植入式脑脊接口系统。将脑电采集与脊髓刺激设备整合为一台微型颅内植入设备,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系统稳定性,优化解码与刺激的时延。利用自研脑电解码算法,可实现高速响应体内在线解码。

脑脊接口项目是复旦脑机接口领域系列突破性成果之一,该校建立了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并获批上海市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重点实验室,正在打造脑机接口、科学智能交叉学科科研合作平台,构建了材料、芯片、人工智能到临床的全技术链条,正在建设融合前沿探索、科创转化与企业孵化为一体的脑机接口创新平台。复旦大学自由探索与交叉融合的科研文化正在孕育脑脊接口、人工视网膜、高时空分辨超声成像、人脑言语解码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的突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孟歆迪 摄影李玲)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