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鸥网络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在这方面,中国已经甩开美国“十万八千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08:54:00    

今年是世界铁路诞生200周年。

在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中国继2010年主办第七届世界高铁大会之后,再次作为东道主组织举办这一全球性盛会。

7月8日至11日,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大会以“高速铁路:创新发展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代表参加。

本届世界高铁大会的吉祥物“福福”和“馨馨”。

正当中国如火如荼举办业界盛会时,在大洋彼岸,美国却为高铁建设一筹莫展。

美国交通部6月初的一份报告显示,加州高铁项目存在工期延误、管理不善等一系列问题,要求加州高铁局在7月11日前做出回应,否则将取消约40亿美元的额外拨款。

作为美国首个高铁项目,加州高铁自2008年启动后,已投入160亿美元,却没有铺设“哪怕一英尺长”的轨道,随时面临烂尾风险。

高铁,这个集国家财力、科技、施工、组织统筹为一体的现代化工程,集中反映了中美两国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现状。

中国高铁:世界第一,屡创奇迹。

2004年,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国内首条高铁京津城际开通运行……经过二十年持续建设与迭代创新,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国家总体发展、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规模不断壮大。

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运营场景最丰富的“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

截至去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已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全国97%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被纳入高铁网,更是在京沪、京广等17条近8100公里的高铁线路上,实现时速350公里的商业运营。

此外,2024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6亿元,投产新线3113公里,其中高铁就有2457公里。

这些数字,不仅体现了中国高铁建设的规模优势,更反映了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高铁“八横八纵”格局。

运营畅通高效。

2024年,中国高铁以32.72亿人次的旅客发送量,承担了全国近八成的铁路客运需求。目前,单日可开行动车组列车1万列以上,发送旅客超1600万人次。

同时,中国还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票务系统——“铁路12306”,注册用户已达7.2亿人,单日最高售票超2600万张。

这些成就,得益于路网扩展、服务升级与市场化改革的协同发力,深刻改变了人们出行方式,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技术先进完备。

经过多年攻关,中国已经搭建起完备的高铁技术体系,涵盖车组设计、工程建设、列车控制、牵引供电、运营管理等全流程链路,还主持制定了国际铁路联盟(UIC)高铁领域全部13项系统级国际标准。

去年底,新一代运营时速400公里的CR450动车组样车成功发布,车体重量减少10%左右,运行阻力、能耗指标分别降低22%和20%。

这些成果,标志着中国在高铁领域不仅拥有了领跑全球的先进技术,而且还拥有了主导标准指定的国际话语权。

2024年12月29日,CR450动车组样车在北京发布。

方案惠及全球。

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积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高铁技术体系化走向全球。

2023年10月,东南亚地区首条高铁线路——印尼雅万高铁开通运营,这是中国高铁整体“走出去”的首个项目,实现了“技术标准、装备制造、运营管理、人才培养”全链条输出。到今年6月底,雅万高铁已累计发车近3万列、运送旅客超1000万人次,运行安全平稳,对当地发展起到了明显带动作用。

目前,中国以建设承包、技术输出、装备供应、运营合作等形式参与的海外高铁项目,覆盖了22个国家和地区,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土耳其安伊高铁二期、匈塞铁路等一大批项目陆续落地,成为“一带一路”沿线上的亮丽名片,也为世界多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印尼雅加达哈利姆站候车大厅,当地民众和雅万高铁动车组模型合影。

美国高铁:发展缓慢,步履维艰。

早在1965年,美国就通过了《高速地面交通法》,高铁的建设运营就已经纳入了国家法律体系。但60年过去了,直到今天仍然没能建成一条符合国际标准的高速铁路线。

建设项目匮乏。

美国目前在建的高铁线路仅有2条。其中,拉斯维加斯至南加州的Brightline West高铁项目处于全线施工阶段,线路全长350公里,于去年4月动工,计划2028年夏季奥运会前通车。

而旧金山至洛杉矶的加州高铁虽然名义上在建,但成本已从2008年启动时的330亿美元飙升至1280亿美元,建设里程也从最初规划的800公里压缩至275公里。由于轨道尚未铺设、政治风险颇大,其2033年完工目标极可能无法实现,不排除烂尾风险。

美国高铁规划图。

政策一再反复。

以加州高铁为例,项目启动以来,资金来源可谓一波三折。

2010年,奥巴马政府分阶段拨款35亿美元,支持高铁建设。2019年,特朗普以进展缓慢为由,取消了9.29亿美元拨款,迟滞了建设进度。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后,恢复了这笔资金,还追加了30亿美元。同时,依据拜登政府出台的《基础设施法案》,加州高铁局又申请了80亿美元拨款。而今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又准备暂停拨款。

联邦政府对高铁建设态度的不断反转,对项目施工造成了极大干扰,目前,该项目已在拉扯中花掉了160亿美元,不仅铁轨没铺上,还有65亿美元的缺口等待填补。

基础短板较多。

当前,美国铁路70%的轨道为19世纪建设的客货混用轨道,设施陈旧老化,多数与公路交叉,根本无法满足高铁安全运行的基本要求。

相对接近高铁标准的是Acela特快列车,运行于波士顿至华盛顿之间,最高时速能到240公里,但实际运营时速仅110公里左右,比普通列车略快,运行时还需与货运列车“争抢路权”,导致延误频繁发生。

此外,美国还缺乏高铁领域专业人才和供应链体系,相关研发运营人员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足,车辆设备、信号系统等依赖欧洲进口,严重制约了美国高铁建设发展水平。

美国Acela特快列车。

都是建高铁,为何差距这么大?

中美两国都在2010年之前启动了高铁建设,美国甚至可以追溯到大约60年前,但发展结果却大相径庭。

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为何难圆“高铁梦”?答案根植于两国发展哲学的基因差异。

政治体制:各方利益拉扯VS集中力量办大事。

美国受联邦体制制约,在进行土地征集、环保评测、政府听证等工作时,经常出现各方利益难以平衡的情况,导致项目推进过程复杂且漫长。同时随着政党轮替,相关政策也不断摇摆,高铁项目经常陷入“开工—叫停—重启”的恶性循环。

这种制度性困境,折射出美国基建决策中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民主党与共和党以及各利益群体间的深层矛盾,缺少有效的解决机制,一旦矛盾集中爆发,只能搁置作罢。

而中国将高铁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用连续6个五年规划保障高铁组成优先推进。同时,还通过强大的执行力和高效的决策机制,以举国体制迅速调配资源,比如仅用十年时间完成“八纵八横”框架布局,就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经济理念:资本收益VS人民至上。

美国高铁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资本逐利性与基建公共属性的冲突。像高铁这种投资巨大、盈利周期长的工程项目,在美国以私有资本主导、政府有限支持的基建模式下,吸引力并不高。

加之美国铁路系统的八成运力服务于货运,以及其根基深厚的“汽车文化”、运力发达的短途航班,使铁路客运始终在低位徘徊,想要改变现有的运输格局和出行理念,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中国则将高铁视为改善民生和拉动内需的必备基础设施,通过规模化建设降低边际成本,通过政策引导、宣传推广提升群众出行需求,最终实现民生与经济的正向循环。

例如,东北“冰雪专列”带热了沿线民宿产业,西部铁路带动了沿线数百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这些流动的经济带,充分体现中国“算大账”的经济哲学。

高铁带动沿线城市群发展。

总的来看,高铁发展不仅是钢轨上的技术较量,更是国家发展理念与制度效率的碰撞。

2025年盛夏,北京世界高铁大会的灯光正映照着太平洋两岸的不同轨道——一条以人民为中心,通向整合与连接;另一条以利益为优先,在分散与争议中蜿蜒前行。

轨道的选择,将决定各自所能抵达的远方。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来源:九万里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