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鸥网络

首页 >  实时讯息 > 

《镜子里的香积寺》 致敬贝聿铭 纪念贝建中访问杭州英蓝2周年(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3:27:00    

作者:于志强

4.4. 工程师的挑战

4.4.1. 幕墙玻璃——安全、极高舒适度、节能

“英蓝要求绝对安全、极高舒适度、节能。为此高空主幕墙采用三层夹胶中空玻璃:钢化玻璃通过高分子树脂胶膜黏合,即使受撞击碎裂,碎片仍被胶膜牢固粘结,实现“破而不坠”;商业、大堂等人流密集区的超大板幅超白玻璃更进一步采用四层夹胶中空玻璃,大幅提升抗冲击强度。

玻璃幕墙进行严格的安全测试:通过1040g钢球从1.2m–1.9m高度做自由落体冲击;45kg霰弹袋从3m–12m做坠落试验;采用50kg轮胎从1.5m高度做自由落体冲击,玻璃幕墙均无任何损坏,提供超规安全保障。

幕墙夹层中空结构玻璃用软质高分子PVB胶片替代硬质胶层,通过胶膜阻尼效应高效吸收低频噪音(如交通震动),实现“闹中取静”,相比传统中空玻璃,隔声量从35分贝提升至40分贝。夹胶层同步吸收99%紫外线,保护室内艺术品、家具免受老化损伤,同时减少眩光,提升视觉舒适度。

外层玻璃内表面采用真空磁控溅射镀双银Low-E膜(含纳米级银层),高效反射热能,减少室内外热量传递。镀膜使用奥地利LISEC全自动中空生产线,以双层密封胶技术(丁基胶+硅酮结构胶)保证杜绝水汽渗透,确保中空层长期干燥,维持Low-E膜性能稳定性,避免因结露而失效。

针对遮阳系数(Sc)与透光率的矛盾,经多轮模拟测试,最终选定Sc=0.29的临界值——在阻隔70%室外热量的同时,保持充足自然采光,避免因补光增加能耗。

最终交付的玻璃系统致力于实现高度的安全性、舒适性与节能性,营造通透而静谧的空间体验。”

——南玻集团

4.4.2. 结构之美

悬挑,向空中延伸

为了保证实现项目的惊喜时刻,我们邀请了奥雅纳工程顾问参与提供结构解决方案。

“建筑师在每栋塔楼的三个区域设置了不同大小的悬挑,向四个方向延伸。普通建筑中的悬挑设计基本向外延伸3到5米,但英蓝中心的外延超过10米,垂直高度8.8米,这样大体量的悬挑是结构力学和美学挑战,结构大会影响建筑美观,结构轻、薄容易出现变形、挠度大,会影响幕墙的安装;若使用传统的桁架支撑势必会产生斜梁,遮挡视野。要想实现这个轻盈、通透的“惊喜”,背后是一场力的抗衡。”

——结构顾问:Andrew Luong 梁金桐 奥雅纳董事


连框桁架(Vierendeel Truss)

“英蓝希望构建一个开阔、纯粹、通透的空间,悬挑在空中的延伸不显露结构,这是很大的挑战。为了避免对角斜梁,我们以外围宽柱为结构主导,利用其他次级柱支撑受力,经过大量的演算推导柱子的位置,设计出特殊桁架与悬臂组合使用,创造出连框桁架(Vierendeel Truss)方案。”

——结构顾问:Andrew Luong 梁金桐 奥雅纳董事



大跨度悬挑的减振设计

“悬挑层另一个挑战是振动,悬挑的外延幅度长,就像跳板一样,人行走时会产生共振问题。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分析和计算,不仅分析结构,也考虑外立面材料的影响,对悬挑层逐一建模分析及验算,实现了结构薄厚与重量的最佳均衡值,使整个悬挑结构既美观,又避免了变形挠度大等问题,也解决了悬挑的震颤问题,最终振频最大加速仅0.057m/s²(通常的标准为0.064m/s²),保障了使用的舒适度。”

——Andrew Luong 梁金桐


4.4.3. 气流组织——无形的舒适

杭州英蓝中心是一个融合办公、商业、住宅等多元业态的复杂项目,气流组织,是实现空间舒适感的重要环节,按照业主要求与结构、建筑一体化同步设计,实现了气流组织的创新。

4.4.3.1. 解决直吹和噪音困扰

现实人们饱受空调直吹和噪音的困扰,夏季冷风直吹,冬季暖风直吹。

建筑的冷、热源主要从外围玻璃幕墙向内辐射,我们创造性地在靠近幕墙的天花和地面设置了两排喷口,上下气流形成一道立体“风幕”,构成空气屏障,有效阻隔冷源和热源。

英蓝大堂最高点13.75米,大部分区域7.5米,面积逾500平方米。

办公大堂净高7.5米,而人员活动的区域在地面1.5-1.8米左右,在大堂的空调送风中,我们选用了球形风口,球形风口的出口风速可以达到条形风口的5倍以上,因此具有高大空间送风的优势,但要真正的发挥好球形风口的优势,还需要很多细致的工作:

  • 在大堂设计的地出风口需要充分预留结构,与多数建筑先结构后机电不同,英蓝中心的机电设计从建筑结构阶段我们便深度参与,提供解决方案。
  • 人员活动区域最舒适的气流速度标准是0.25-0.5米/秒, 如何让球形风口送到人员活动高度的风速正好在这个区间范围内,是关键课题。我们在同济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与研究人员一起,对于不同尺寸球形风口在不同风量下的送风距离和末端风速进行了测试,最后确定选型。

办公大堂采用“地出风+顶出风”的复合送风模式。

冬季如何保证舒适温度和环保是挑战,我们采用地暖加地出暖风的组合,但热空气密度低会迅速升至高处,而人的活动区域依旧被冷空气把持,故我们在顶面设置球形风口,速度可以达到10m/s,使用自然风,将地面热气压至1.8米以下,保证人活动区域的舒适温度,而1.8米以上是人无法感知的,这也实现了节能的目的。

夏季地面风口和顶面球形风口共同形成“冷幕”将热源隔离。

在大堂户门正上方设置球形风口,高速“风幕”阻挡大门开启时室外冷、热源的侵入。

在核心筒墙裙底部设置回风口,人活动区域都是“经过气流”徐徐拂过,避免了直吹。

地面出风口的设置需要结构预留,故机电设计和结构设计同步进行。

4.4.3.2. 夏季除湿、防冷凝水外溢

针对杭州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我们突破常规,采用了6℃的低温冷冻水(通常为7℃左右)大幅提升空调系统的除湿能力,有效抑制了闷热感,确保室内空气干爽清新。

1℃的微调,会产生更多的空调冷凝水,为此与厂家一起结合北京英蓝国际金融中心的运营经验,改进末端风机盘管的设计,将冷凝水集水盘加长300mm,引流管径由DN20增大到DN25,确保冷凝水不堵塞、不外溢。

4.4.3.3. 改变建筑气味

为最大限度保护项目内部公共空间及周边社区环境,我们制定了远高于环评要求的设计,将锅炉烟气、车库尾气、厨房油烟、垃圾房排气等污染气体,统一收集至建筑最高点集中排放,避免建筑内部异味,为此须在核心筒内增设更多竖向管井,占用了宝贵的可租赁面积,业主坚定支持了该方案。

避免楼宇普遍存在的厨房味。

4.4.3.4. 第五立面

为实现“第五立面”屋顶整洁美观,机电设计对屋面设备布局与各类竖井进行了极限优化与整合。

4.4.3.5. 噪音管理

1.控制声源,采用优于市场正常水平噪音指标的机电设备,并控制风机的出口风速和水泵转速等。

2.阻断传播

所有设备均采用支座减震、管道支吊架减震、管道消声器、机房围护消音等减震降噪措施,对每一个风道系统采用声学处理设计和校核,确保达到降噪目标。

“卓越的空间体验并非偶然,它源于对使用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对技术细节的执着推敲以及对环境责任的勇于担当,柏诚机电通过系统性、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将无形的气流与温度,转化为了使用者可真切感知的舒适与安心,为复杂综合体项目的环境品质树立了标杆。”

——浙大院机电设计、BP柏诚工程技术

4.4.3.6. 服务每一个客户

租户专长于自身的行业,如银行、保险、证券、律师、会计师等,但对于办公环境往往没有技术认知,我们将这些理念一以贯之服务客户。

如图租户

4.5. 景观之美

英蓝景观的想象,启蒙于香港中银大厦主入口南广场整齐的小叶榕、70层大宴会厅的2棵云南榕树和其地面铺装与幕墙、基座石材“每一条缝都对齐”的精密感;以及凡尔赛的开放式园林。

目前内地景观设计“大树下面有小树,小树下有灌木,遮挡了视野”,我们希望英蓝的园林通透、开放。住宅我们摒弃了传统3米高围墙设置,而是使用了1.5米高的玻璃,为寺庙“开气”。

2024年,中法建交六十周年,我们与凡尔赛宫合作,举办展览、演出,凡尔赛的朋友称赞英蓝景观“具有凡尔赛的美”

4.5.1. 树木

为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树木选择上设立了极高的标准,树茎尺寸一致、分支点高度一致、树干笔直、树皮无疤痕、冠幅尺寸及各方向要对称一致等严苛条件。树木团队,实地考察了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安徽、江西、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河南11省的上百个苗圃,耗时3年,最终精选出包括娜塔莉、桂花、黄玉兰、香樟、紫薇、法国梧桐等优质树种,为确保移植成功与形态完美,所选树木在苗圃中培育6年,再分批移栽。项目摒弃了灌木,以确保“不遮挡景观,通透”。

我们在杭州项目写字楼之间的广场上,种植了2排桂花树,形成“视觉焦点与纵深感的香氛走廊”,取其“清可绝尘,浓能远溢”的意境;对应中银70层的云南榕,我们在下沉广场上种植了香樟树,香樟树树形雄伟,象征着“兴旺和坚韧的生命力”。

住宅庭院选用18颗罕见的黄玉兰,其豆黄色花朵与主体建筑的蓝色形成“冷暖色调反差”。南广场4棵香樟与香积寺门前2棵古香樟精心布置于“同一轴线上”,使项目广场成为“香积寺广场的延伸”。

4.5.2. 地面铺装

英蓝项目的景观铺装是一次追求极致的“探索的旅程”,以贝聿铭“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的景观精致度为临摹。

4.5.2.1. 色彩的选择

“为体现项目的现代感与整体性,景观设计师要求使用色泽统一、现代纹理的人造石,以保证地面色彩与建筑色彩的和谐过渡。为此我们前后使用了30种颜色打版,样板铺设逾600平米,在‘早晨、上午、正午、下午、傍晚、落日、夜间灯光各时段’及‘晴天、阴天、多云、雨天各种天气情况下做比照’,最终选定浅灰、中灰、深灰三色。

4.5.2.2. 防滑

增加干粒使防滑等级达到高标准的‘R11’在户外雨、水情况,甚至油污的环境下仍能起到非常好的防滑效果减少使用天然石材对自然的破坏。”

4.5.2.3. 十字对缝

“景观设计师的要求,采用非标准的“597mm×597mm”尺寸,结合3mm‘十字对缝’,最长跨度实现300米3mm通缝。这种极致的要求对施工队是非常大的挑战,从数十个工队里才选出1组能胜任的队伍。”

4.5.3. 小市政的“井,盖”

”井、盖“如同城市、社区景观皮肤上的“瑕疵和伤口”,形态突兀,散发异味,刺破景观的整体美感,但这些井盖下的雨水井、污水井、化粪池和自来水井、强、弱电井等设施、管网是建筑和城市正常运转的“生命线”;设计师必须遵照“规范”设计,并经审图批准。

项目初始按通常规范设计,井盖逾400个,可以形容为“满天星”、遍布小区、广场;英蓝要求,“目之所及不能见到井盖”,为此我们经过3年200多轮的修改使井盖减少到220个:提高小市政标准,将室外污水主管径由常规DN300管径提升至DN400,将雨水主管径由DN600提升为DN800,将部分检查井改为暗井,通过相邻井疏通,并将这些井设置在易于隐藏、人们很少经过的地方。

那些最终无法隐藏的井盖被精心设计,以与周边完全一致的铺装石材定制开发,通过内部加固确保承重与开启功能。这些定制井盖与周围环境肌理融为一体,毫无破绽,实现了“在项目中看不到一个井盖”的极致效果。

杭州英蓝中心用事实证明,城市的“生命线”无需以粗粝的面目示人,通过前瞻性的规划、跨专业的协作与极致的细节打磨,功能设施亦可化为无形,融入风景,成就“表里如一”的品质之作。

红线框的是隐形井盖

4.6. 光的超越

90年代,我常在香港接待内地和全球的朋友,白天参观中银大厦,建筑上银色的铝板反射阳光,中银大厦在阳光中熠熠生辉;夜晚乘轮渡从港岛到九龙,回望港岛夜景,贝聿铭将灯光直接投射到建筑上,金属的反光使中银大厦在光芒之中熠熠生辉。

我们邀请法国灯光大师乔治·贝纳(Georges Berne)为英蓝中心设计灯光。

贝纳1985年成为全球第一个独立的灯光设计师,开启中立的专业照明服务。1986年,他与建筑师 Roland Simounet合作,设计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的照明项目,在全球首次采用隐藏光源的照明沟方式;1990年,他与贝聿铭合作设计卢浮宫照明,开启了与卢浮宫长达30年的合作,他为蒙娜丽莎和卢浮宫作品进行灯光设计,并设计阿布扎比卢浮宫博物馆照明;2007年,受英蓝邀请为北京金融街英蓝国际金融中心陈逸飞的未竟之作大漆壁画《今夜无人入睡》设计灯光。

“灯光设计不仅是给建筑穿一件外衣,或是化妆,它更像是灌溉建筑的肌体、丰满它的灵魂,杭州英蓝中心的灯光是一项具有启发性的艺术作品。”

——法国灯光大师乔治·贝纳

英蓝中心的灯光设计,遵循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包括本纳道为建筑搭建的现代主义形状,斯特凡荷兰风格派的外立面,但它同时为该项目提供了夜间新的景象,而不是白天影像的重复;它将现代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贯穿其中,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是创作的精神背景和艺术参考;它更具革命性的是,将建筑外立面灯光由室内呈现,开启建筑灯光的新篇章。

大堂灯光设计遵循 “见光不见灯” 的原则,将灯光打向天花,通过漫反射,光线自然洒落,营造出柔和、均匀且富有层次感的光线环境。

©Pei Architects


4.7. LESS IS MORE——极简主义的新探索

我们延伸 “LESS IS MORE” 的极简理念,强调材料的现代性,室内空间犹如一座最现代的博物馆。

大堂的墙裙精选超白玻璃,经过十五道雕刻打磨,呈现出微小规则的波浪起伏;壁面莹润,如玉般润泽;灯光的投射角度经过精密计算,映照玻璃墙裙,泛出细腻的光影变化。

大堂前台采用不对称悬挑设计,呼应建筑空间的不规则对称。

项目唯一使用的天然材料是Bank Tower大堂地面石材,一款呈灰蓝色的贝加尔冰花,晶莹剔透,呈现出独特的光影变幻,整个空间静谧、灵动。


4.8. 新型的住宅文明

我们共同努力开创一种新型、具有当代文明特色的生活文化,共同创造整洁、优雅、别致、文明的共有家园。包容和帮助他人的不足,理解、宽容、谅解他人,奉献意识。

4.8.1.平面设置

充分考虑、照顾北侧现有住宅的视野,将原2栋4楼门布局,优化为3栋单楼门布局,为北侧已有住宅让出视野和更多的阳光,这增加了设计的难度。

4.8.2.新型的文明公约

针对一直以来住宅的“弊端”,制定了开创性的文明公约。现代社会城市居民共融、共生,做拥有较高道德素养和文明习惯的好邻居,共同开创一种新型、具有当代文明特色的生活文化,这种文化的主旨是考虑和照顾他人感受,包容、理解、宽容、谅解的利他精神和奉献意识,共同创造整洁、优雅、别致、文明的共有家园。


5. 永远的敬仰

贝聿铭着装永远优雅得体,他说:“西装就像建筑的外立面,是你给世界的第一个承诺”;他谈吐精准而雅致,表达谦逊而有幽默感,他说“艺术和历史才是建筑的精髓”。

©Pei Architects


5.1. 极致精确

他追求建筑的极致精确,香港中银大厦外立面,每一道斜撑钢构的接缝都与玻璃幕墙的分缝完美对齐,菱形网格从基座至塔顶精确收分,从结构、幕墙、景观石材铺设、到内部装修,都精准对齐,这种精准,是几何与结构的诗,更是他精神世界的具象化。香港中银大厦、北京中银总行大厦、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卢森堡现代美术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他的每一座建筑都是这样。

©Pei Architects


5.2. 和谐共生

他追求建筑与历史、城市环境、人的和谐共生;他的作品融汇全球智慧,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桥梁;他倡导公共性优先,建筑服务于民,让建筑成为城市公共客厅;他推动包容性设计、倡导利他的恭让精神,是中华美德国际化的具体体现。他的实践向人们呈现了,伟大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对诗意栖居的不懈探索。他说“建筑是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最大物质颗粒,是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终极探索,也是构筑永恒的梦想”,他被誉为“现代主义最后的大师”。

5.3. 第四季风景

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子贡问时》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答 “四季也”,客曰 “三季”,遂论不止,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察然后言 “三季也”,客乐而乐也,子曰“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季界的差异,往往带来认知的鸿沟。

清代大学士张英家人与邻居吴氏为墙基争执,修书到京向他求助,他回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于是张家主动后退三尺,吴氏深受感动,也拆墙后退三尺。

贝聿铭将尊重文化、恭让他人、服务公众、回馈社会这些深沉的利他精神融入每座建筑,这些精神皆超越形式之美,和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都是人间第四季风景。

“中华民族讲求礼让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是人类文明的终极风景。

英蓝住宅放弃了原城市规划双楼门大体量住宅楼的设计形式,改为一个楼门的独栋,这一调整为北侧住宅让出视野通廊。

5.4. 镜子里的香积寺

过去30多年间,我走遍世界各地,探访好的建筑、设计、规划,为之感动——建筑是艺术,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凝固,我希望每一个的好设计都能在祖国的土地上升华。

2014年的中国,正处于新一轮房地产洪流的酝酿期,地方对每一块土地都规定了严格的开工、竣工时间,整个行业的高速周转——杭州房地产项目资金周转周期平均不到8个月。我们取得土地后没有急于开工,而是静下心来研究,思考怎么去设计、建造和运营项目。从那开始,我专注设计,历经3年终于在2017年动工,此后每隔一周,我都会来杭州,最早的航班飞,最晚的航班回。如同汉考克大厦,社会对这个项目有很多误解;项目历时11年、总投资超过50亿,从一个普通的房地产项目涅槃成为现代的建筑雕塑群,成为千年历史香积寺永远的一炷香。

我们的努力是破解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矛盾课题的探索,成为滚滚洪流的快销房地产大潮中坚持理念、坚守品质、坚守城市公用建筑公益性的示范。

“镜子里的香积寺”——镜中显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礼让、牺牲与创新精神的共生,是时间对我们所有坚持的温柔馈赠,是人间“第四季”的风景。

贝聿铭说:“有三四件代表作,比五六十栋建筑强多了。要的是质量,不是数量。”

贝建中说:“我父亲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6. 惬意的朋友

我与建中先生90年代末相识到2023年,25年间,我们时常见面,有时是单独相聚,有时是不经意在朋友聚会上相遇,每逢相遇,我俩也总在一起,话题围绕建筑、歌剧、艺术,建筑与艺术——我们之间永恒的话题。

6.1. 夜游北京

有一次,在“天地一家”聚后,我开着玛莎拉蒂,送他回朝阳住处,一时兴起,从南池子上长安街时,我们没有左转,而是右转,经过天安门城楼,向南经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西交民巷17号老中行、前门,绕经国家博物馆,再上长安街,经天安门城楼向西,在复兴门内大街1号中国银行总行驻留后,再向西经工商银行大楼、金融街,从阜成门经文津街、南长街、西华门,在午门停了下来,车内播放着波切利的《今夜无人入睡》……我们一起感慨这里的建筑……他说“这是一个特别的夜晚”。

6.2. 卢浮宫设计趣闻

他常与我分享他父亲建筑传奇背后的故事,他告诉我,当年他父亲设计卢浮宫得到密特朗总统的全力支持,但在法国受到很大非议,特别是作为总统反对派的巴黎市长希拉克亦是绕不过去的阻力,他提到一个有趣的细节,正是通过赵无极夫人与蓬皮杜夫人的友谊,为他父亲成功约见了希拉克,正是这次关键的会面说服了希拉克,让这座成为巴黎乃至世界文化地标的杰作得以诞生。

6.3. 歌剧之友

我是个歌剧迷,作为歌剧爱好者,我把在中国推广歌剧作为我的人生使命,为此我写了9本歌剧史的著作,每次见面都会送给他;从2016年开始,我们每年在金融街英蓝国际金融中心举办的英蓝圣诞歌剧音乐会,都会出光碟,也专门制作了U盘送给在美国的朋友,希望他们了解中国的变化,每次我给他的时候,他都会说“我会送给芮妮·弗莱明(Renée Fleming)”。

每次来北京大厦时,他都会再看一遍大厦中庭陈逸飞的未竟之作——以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为背景创作的大漆壁画《今夜无人入睡》,2008年4月25日,《图兰朵》首演82周年之际,伟大的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在这里咏唱“今夜无人入睡”,为大漆壁画揭幕,盛景交相辉映,成为“传说与现实交错在一起的永恒”。

6.4. 龙马精神

2016年首届中法文化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贝建中受邀演讲,他没有讲和父亲设计卢浮宫的经历,而是说起“龙马精神”。


图注:龙马精神是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在两国元首共同的支持和关心下,由英蓝创意并捐资,由100 多名中法两国艺术家和工程师合作创作、制造,是中法两国人民友谊与文化艺术和交流融合的结晶,是艺术、科学技术与工艺完美结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大型机械装置艺术品。

6.5. 中国白



“Blanc de Chine”——“中国白”是中国在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和极高艺术识别度的“白瓷”,为了保护与传承、弘扬这段灿烂的历史,推动中国陶瓷艺术开始新的探索与创新,2015年,泉州市与德化县两级政府与英蓝集团捐助的公益机构泉州瓷路发展中心,共同开启了“中国白 · 再出发”工程,通过发起“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中国白”国际艺术家驻地计划、“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论坛三个实施项目,吸引全球艺术家的关注和参与,成功推动了陶瓷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发展,中国陶瓷艺术观念与世界接轨,助力中国陶瓷产业的升级发展;“Blanc de Chine · 中国白”,成为德化区域品牌、中国品牌、世界品牌;大奖赛已成为继意大利法恩扎、日本美浓陶瓷大赛之后,由中国发起举办的第三个国际性陶瓷艺术大赛,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赞誉和参与,将起源于东方中国的审美再次带回到世界舞台中央。


6.6. 音乐飞碟和OMNI音乐节广场

OMNI(Objet Musical Non Identifié不明音乐飞行物)——“音乐飞碟”,由法国艺术家帕特里斯(Patrice Moullet)设计,这个圆形声光音乐艺术装置,直径 16 米,悬浮在距地面 7.5 米的空中,OMNI音乐节广场以它命名。OMNI倒置的穹顶经过精确计算,呈现出比例完美的球面,成为音乐节广场的返声装置,创造天然声场,使露天音乐节可以不使用电声;OMNI自身也是一件风和大自然的乐器,风动仪随风转动,折射大自然的音乐。

7. 永远的遗憾

2023年8月22日中午12点,贝建中一行到达香积寺,参观寺庙,在钟楼撞钟祈福,在钟楼平台上,我为他介绍一街之隔的英蓝项目,欣赏“镜子里的香积寺”;离开寺庙,我们在画廊街参观“中国白”、奥地利艺术展、住宅庭院和样板间;午餐后,看写字楼大堂、正在封闭帐篷里喷漆的OMNI、项目与地铁联通口的设计,从Art Tower 9层BOX俯瞰香积寺和运河;之后我们沿着京杭大运河在大兜路历史街区散步“走运”,再去武林广场看“龙马精神”,下午5点离开,去高铁站前往上海。

临行,我们做了三个约定,他说返美后,将和羽西一起推动“龙马精神”赴美演出,找机会去看我的厦门项目,再来杭州看完成后的OMNI。

2023年12月13日,他逝世的消息顷刻传遍世界,我意识到这次杭州之行是他生命中最后的旅程,我们的三个约定成为永远的遗憾……

2025年,OMNI历经10年的想象、创意、设计、制作,终于测试成功,OMNI风动仪的灵感源自藏传佛教转经筒。

今天12点到17点,OMNI风动仪在随风转动,将我们的思念、美好的祝福带给他。

今后,每年8月22日12点到17点,OMNI的风动仪都会随风转动,送去我们的思念与祝福……

推荐阅读:《镜子里的香积寺》 致敬贝聿铭 纪念贝建中访问杭州英蓝2周年(上)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