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寰宇同窗,燕园远航 | 博珂思:立志用语言点亮世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10:40:00来源:【北京大学】
编者按
当博雅塔的剪影再度轻抚毕业的离歌,2025届北京大学留学生们,已悄然将燕园的晨昏四季酿成记忆的佳酿。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先锋,北京大学始终秉持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胸怀,为全球青年搭建思想碰撞的舞台。
2025年盛夏,又一批怀揣梦想的留学生即将告别未名湖畔。他们曾带着对东方文明的向往而来,在燕园的时光里既做中华文化的解码者,亦成世界文明的传播者。当思想的羽翼穿越地理的边界,当文明的对话跨越文化的藩篱,我们坚信,这些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青年,必将成为文明互鉴的使者、合作共赢的桥梁。
值此毕业之际,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倾情策划“寰宇同窗,燕园远航”留学生毕业季专题系列。期待通过这些鲜活的故事,让世界看见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放胸襟,激励更多国际青年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以担当之志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人物简介

博珂思(Marcos Sabio),来自英国和西班牙,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5届本科生,专业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曾担任2022年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和国际文化节的主持人。此外,他还两次担任国际暑期学校助教,带领国际学生前往长城、内蒙古等地进行文化考察,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从威尔士到燕园:
一场文化与语言的双重探索
2014年初春,年仅11岁的博珂思跟随父母跨越重洋,来到渤海之滨的天津。这个生于英国威尔士小城的少年,对即将生活的东方国度既感陌生又充满好奇。“我当时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他坦言,“甚至无法在地图上准确指出中国的位置”。
高二那年的一堂语文课,成为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重要时刻——当老师深情朗读鲁迅《故乡》中“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少年被文字中间流淌的深沉情感深深震撼。课后,他主动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研习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正是从文学出发,他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心中悄然埋下了追寻中国文化的种子。
随着学习的深入,从《阿Q正传》到《边城》,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博珂思对中国文学的热爱与日俱增。最终,他下定决心报考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这个决定,不仅是对文学梦想的坚守,更是一位跨文化观察者对中国文明的深切向往。
从语言挑战到学术探索:
中文学习路上的转向
进入北大后,博珂思很快便意识到自己与中国学生相比,自己的中文水平仍显不足。为此,他在本科的前两年里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提升语言能力,正是在这样刻苦钻研的过程中,他的学术兴趣发生了微妙转变。原本痴迷于现代文学的他,逐渐被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和深邃意境所吸引。这种转变也促使他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对中西文化的双重理解,转化为独特的学术视角?
在博珂思的学术成长道路上,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胡敕瑞教授讲课深入浅出,善于用生动的生活实例阐释艰深古文,让晦涩的春秋笔法变得鲜活可感,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古典诗歌研究基础,提升了他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而来自另一位教授的指导则让博珂思找到了学术方向。作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张沛教授敏锐地发现了这位外国学生的独特优势,不仅指导他完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还在中西思想对话中成为他重要的学术引路人。在张沛的悉心指导下,博珂思完成了关于“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是如何被重构的——以庞德的《神州集》为例”的研究课题,充分发挥其双语优势与文化理解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研究方向。

博珂思的本科毕业论文
在交流中成长:
作为“文化桥梁”的多重角色
作为一名深耕中西文化的留学生,博珂思在北大校园中逐渐确立了独特的自我定位——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他活跃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曾先后担任2022年北京大学开学典礼的主持人,以及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开幕式的主持人。他还两度出任暑期学校助教,带领国际学生探访长城、内蒙古等地,通过实地探访解码中国文化精髓。

博珂思(左)担任2022年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主持人

博珂思担任第二十届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主持人
让博珂思尤为难忘的是在内蒙古担任文化导览的经历。当他向国际学生阐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草原礼仪与游牧文化时,也真切感受到自己正在发挥“文化桥梁”的作用。

博珂思在内蒙古当助教时体验骑马
活动结束后,不少参与者特意来信表示对内蒙古的眷恋以及对再次体验草原文化独特魅力的期待。此外,他还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担任西班牙语课程讲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介绍家乡美食与文化,搭建起又一座语言文化交流的桥梁。

博珂思在北大附小西班牙语选修课结课时与同学们合影
日常生活中,博珂思的身影常出现在健身房与课堂,他善于将个人兴趣转化为交流契机,与中国学生展开真诚对话。在一次跨文化课堂的小组讨论中,他与同学们围绕“婚姻中的理性与感性”展开思想碰撞,并由此深刻体会到中西方婚恋观念的差异。这些经历让他领悟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不在于消弭差异,而在于理解差异背后的文化逻辑。
未来愿景:
用语言点亮世界
立于毕业的路口,博珂思已经决定好未来的职业发展,加入一家科技公司从事语言相关工作,负责翻译、内容整理及社交媒体运营。他坦言,这份工作既是对自己语言能力的持续锤炼,更是对自己跨文化适应与表达能力的全新实践。
事实上,博珂思的跨文化实践早已超越校园。去年11月,他有幸参与了英国“对华事务全国委员会”代表团的接待工作,承担来华代表的翻译与行程协调工作,在政策与学术交流层面为中英对话搭建桥梁。
当被问及最想送给后来留学生的寄语时,博珂思引用了《论语》中的箴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特别建议留学生珍惜在燕园的求学时光,不要因文化差异而却步,而应主动与中国同学建立深度交流,“因为北大最珍贵的财富,正是这里汇聚的优秀学子”。
在博珂思的北大记忆里,最珍贵的或许是一个看似平常的午后。那天,他如常在未名湖畔练习吉他,一位路过的小学生自然而然地驻足与他攀谈,直到交谈将尽时,小朋友才惊讶地发现他是土生土长的外国人。那一刻,博珂思恍然领悟,真正的文化交流就该如此纯粹自然——当心灵产生共鸣时,国籍与外貌的隔阂便会悄然消融。这个不期而遇的温暖插曲,如同未名湖面跃动的粼粼波光,照亮了他整个留学生涯,让他更加确信在燕园生活的意义,而他走过的每一步,都值得且美丽。

博珂思在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门前的毕业照
信息来源 | 国际合作部
文字 | 么佳华
编辑 | 青苗
责编 | 晏如
排版 | 紀子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 2025-07-12 16:16:00 外交部发言人就菲律宾发表关于“南海仲裁案裁决”出台9年声明答记者问
- 2025-07-12 08:54:00 在这方面,中国已经甩开美国“十万八千里”!
- 2025-07-11 18:50:00 中疾控研究员答封面新闻:体温超 40℃伴意识模糊可能是致命热射病 立即拨打 120
- 2025-07-11 18:46:00 沿着纬度听中国丨从贡菊到“浙八味”,一朵杭白菊的前世今生
- 2025-07-11 10:40:00 寰宇同窗,燕园远航 | 博珂思:立志用语言点亮世界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