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答好五问促增收丨从“怕返贫”到“敢致富”——红河州乡村振兴路上的增收实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1 15:58:00“摘完100亩苹果,毛收入有20余万元。”初秋时节,在蒙自市西北勒乡的苹果园里,红彤彤的果实缀满枝头,50岁的杨海光正带领村民采摘苹果,果香弥漫在山坡间。他的手机里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农户早年守着石头山的愁容,一张是如今用冷链车装果时大家的笑脸。“以前怕石头地长不出东西,现在政策给底气、产业铺路子,敢干就有奔头。”杨海光说。

蒙自市西北勒乡的苹果
杨海光的“敢”,正是红河州以产业为笔、改革为墨,推动脱贫群众从“守着资源愁”转向“跟着产业闯”的生动缩影。如今的红河大地,石头缝里的苹果、稻田里的鸭苗、指尖上的刺绣、大棚里的蓝莓……正从“土资源”变成“金宝贝”,让越来越多的“杨海光”攥着“增收密码”,把日子过出了甜滋味。
>>>
产业破局:从“石缝愁”到“苹果红”
曾被视为石头荒坡的土地,如今因苹果产业而成为乡村振兴的写照。西北勒乡76%的土地属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重,传统农业难以立足,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条件,恰恰是种植苹果的天然优势。
2006年,杨海光从山东引进13个苹果品种进行试种,经多年改良,选育出适应本地的“冰糖心”苹果。“以前全是石头,我们挖石缝、背土填坑种树苗。”杨海光说,如今他的果园已扩至100余亩,年收入超20万元。

西北勒“冰糖心”苹果 图源:蒙自市融媒体中心
科技让荒山添动能。乡里建成苹果矮砧集约栽培基地,引进鲁丽、华硕等多个新品种,推广矮化密植技术;每年开展“点单式”培训,还邀请陕西专家服务站代耕代管低效果园。果农张翠云说:“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剪枝施肥有标准,我家的果园去年收入达10万元。”
全产业链铺就“甜蜜路”。在占地46亩的苹果电商冷链物流分拣中心里,自动化生产线24小时运转。“冷链让销售周期从3个月延长到9个月,有效避开扎堆上市。”村集体公司职业经理人杨佳妮说。西北勒乡培育了11名本土带货主播,2023年,全乡苹果产值突破1亿元,产品远销北上广深以及越南、泰国。

苹果丰收 邹锋 摄
西北勒乡的产业发展并未止步。2024年,该乡与昆明学院合作,引入智能灌溉、病虫害远程监测技术,积极拓展苹果深加工产业,研发果汁、脆片等产品。“要让西北勒苹果成为‘金字招牌’。”西北勒乡党委书记羊正波信心十足地说。
>>>
政策托底:从“怕赔本”到“放心干”
“一只鸭苗政府补贴15元,我们只用花5元,30只鸭苗才花了150元。”在红河县乐育镇窝伙垤村,村民黄承光抱着鸭苗往稻田走,脚步轻快。
2022年刚脱贫时,他对“稻田养鸭”躲着走——就怕“苗死了赔本”。驻村工作队队员递来的“政策清单”解了忧:乐育镇实施“梯田鸭+稻鱼种养”项目,实行政府“补大头”、农户自筹小部分、农技员上门教防疫知识、合作社保底价收购。“把30只鸭苗养大,预计能净赚2800元。”黄承光把清单揣在兜里,如今,鸭苗在稻田里追逐嬉戏,他蹲在田边撒饲料,眼里亮堂堂。

乐育镇“梯田鸭+稻鱼种养” 图源:“秀美乐育”微信公众号
政策托底惠及不少村民,乐育镇发放鸭苗32707羽、鱼苗14791.5公斤,覆盖577户农户(含189户脱贫户),两项产业预计助农增收超千万元。屏边县白云乡的张波也尝到甜头,政府实施“绣娘培训计划”,教纹样设计、派发订单,她在家带孩子、绣绣片,每月稳赚1000余元,全县500余名绣娘实现“指尖创收”,太平绣娘坊年订单超200万元。
>>>
产业铺路:从“守穷地”到“赚活钱”
“现在采取‘622’联农带农机制种蓝莓,年底分红,实在。”在蒙自市草坝镇仙景村的大棚里,“90后”种植户许泽跟着技术员疏花。作为首位加入“622”联农带农机制的农户,他心里的账很明白——这项机制,实实在在地为农户托底。
蒙自市是设施栽培蓝莓主产区,“622”联农带农机制将农户、村集体企业、龙头企业拧成一股绳:销售收入按“农户60%、村集体企业20%、龙头企业20%”分配,让农民站在产业价值链的“C位”。该模式以5年为周期,龙头企业提供苗源、技术与销售网络,村集体整合资源、购置生产资料,农户投入土地、大棚、农资以及进行日常管理。

圆润饱满的蓝莓
2021年,许泽试种了4.5亩蓝莓,当年净收益12万余元;2024年扩至22亩,单产季分红超100万元。截至2025年1月,蒙自蓝莓种植面积达3.5万亩,产值突破30亿元,带动32个行政村2万余农户,500余个家庭农场提供2000余个岗位,带动村集体增收300万元,户均增收达35万元。
如今的草坝镇蓝莓基地,零散农田变连片农场,管理从“凭经验”转向“按标准”,水肥一体化设备运转,技术员持监测仪记录数据。许泽说:“明年想学习深加工,把蓝莓嚼出更多甜滋味。”

泸西高原梨
红河州把“土特产”做成“致富牌”:泸西县的高原梨比外地早熟30天,经智能化分选线分级,被上海客商提前订走;蒙自市西北勒乡的“石头地”成宝地,2000余户农户“石缝刨金”。
数据背后藏着实在变化:全州特色产业带动12万脱贫户就业,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1%,“跟着产业走,日子有奔头”成了共识。傍晚的西北勒乡分拣中心,杨海光和农户们忙着打包苹果,冷链车刚发往广州;乐育镇稻田边,黄承光给鸭苗搭棚,手机里存着农技员发来的养殖要点;屏边绣娘坊里,张波正认真绣着苗家图腾……“以前怕‘干了白干’,现在知道‘干了就有赚’。”说话间,杨海光咬了一口苹果,甜汁溅在嘴角。

屏边县绣娘在刺绣 图源:“苗乡屏边”微信公众号
如今的红河州
石头山上苹果红
稻田里鸭欢鱼跃
绣针起落间纹样流转
蓝莓冷链车驶向远方
…………
越来越多的脱贫群众吃下政策“定心丸”
踏上产业“致富路”
把“守资源”的愁
过成了“创财富”的甜
敢闯、敢干
日子就像西北勒的苹果
越晒越红,越吃越甜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编辑:李颖(实习)
相关文章
- 2025-08-21 15:58:00 答好五问促增收丨从“怕返贫”到“敢致富”——红河州乡村振兴路上的增收实践
- 2025-08-19 23:12:00 昭通巧家:以工代赈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 2025-08-18 18:38:00 减重40斤,2万元到手!这个“减肥奖”你心动吗?
- 2025-08-18 10:37:00 河北石家庄:产业发展新高地崛起
- 2025-08-18 00:03:00 19岁广东小伙被17岁同居女友以10万卖到缅甸电诈园区,女友涉诈案件将开庭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