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鸥网络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共读|《乡土中国》:在文字里遇见中国的另一种可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9:28:00    

四月的午后,阳光斜斜地落进窗棂,我又翻开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本小册子,像一把精巧的手术刀,轻轻剖开中国社会的肌理,让那些藏在"乡土"二字背后的文化基因,在书页间显影成清晰的脉络。如果你曾困惑于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或是在现代生活中隐隐感到某种"文化根系"的牵引,这本书会带你找到答案——它不是对传统的怀旧,而是一场对中国社会本质的清醒认知,让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既能看见远方,也能读懂脚下的土地。

初读这本书时,我在初中,对于书中专业的语言我很苦恼,不知如何理解作者之意,而当现在看到家乡临清以及各地文旅遍地开花时,我又拿起了这本书。书中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来比喻中国人的人际关系,说就像一块石头丢进水里,波纹一圈圈推出去,自己总是中心。这让我想起春节回老家时,亲戚们围坐在一起讨论"谁家孩子在城里做什么"的场景——看似杂乱的闲聊里,暗藏着以血缘为圆心的人际网络逻辑。这种独特的社会结构,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职场、社交,甚至是互联网时代的社群运营。当我们在朋友圈里为"熟人转发"的链接停留,在工作中更信赖"朋友介绍"的合作,其实都在不自觉地践行着书中描述的"差序"智慧。

书中对"乡土性"的解读,颠覆了我对"传统"的认知。在费孝通笔下,"安土重迁"不是保守,而是农耕文明孕育出的生存智慧;"无讼"不是缺乏法治意识,而是熟人社会里"以和为贵"的文化惯性。这种理解让我想起云南沙溪古镇的马帮菜:老厨师坚持用传统土灶炒菜,却会根据游客的口味调整咸淡;西安城墙下的古戏楼,既有秦腔名家的经典唱段,也引入沉浸式戏剧的现代表达。这些看似矛盾的组合,恰如书中"名实分离"的文化密码——形式在变,内核未改。传统不是需要供奉的标本,而是像流水一样,在不同的时代容器里,始终保持着文化的温度。

推荐这本书,更因为它教会我们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文化变迁。当城市化浪潮让"乡土"成为遥远的记忆,费孝通先生早在七十年前就预言了这种变化:"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不过从乡土一端移到近代社会的一端。"如今我们在直播间里看见苗族银饰匠人用短视频展示锻制工艺,在江南古镇的民宿里体验智能客控系统,这些场景不是对《乡土中国》的背离,而是书中"变迁中的乡村"的当代注脚。就像书中说的:"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的变动却不需要同意。"当传统手艺遇上电商,当宗族祠堂变成社区活动中心,文化的基因在裂变中重组,长出了适应新时代的模样。

这个四月,如果你想在阅读中寻找一种"理解中国的方式",请一定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非黑即白的判断,却能让你在"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对比中,看见中西方社会的深层差异;在"血缘"与"地缘"的博弈里,读懂中国人对"根"的执着;在"礼治"与"法治"的交织中,理解中国社会的治理智慧。当你在书页里看见那些曾被你视为"落后"的乡土文化,突然显露出温柔的韧性,你会明白: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来不是对传统的盲目固守,而是像费孝通先生那样,带着理解与共情,看见文明的来路与去向。

合上书页,窗外的树正徐徐飘着絮。费孝通先生在序言里说:"这里讲的乡土中国,是一个理想型的研究。"而我们的使命,或许是让这个"理想型"在现实中不断生长——不是复制过去的乡土,而是在现代生活中延续它的精神内核:对"人"的重视,对"情"的珍视,对"和"的追求。如果你问我,这个春天最值得读的书是什么?我会说,是这本让我们在文字里遇见中国,也在文字里重新认识中国的《乡土中国》。

壹点号 进步路上的小业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