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毫米级禁区上演精准封堵术,肺癌晚期患者迎来生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9 21:03:00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 何玉平 彭清
“我现在咳嗽和气促好多了,整个人都觉得轻松了不少!”3月19日上午,在回访电话中,周爷爷乐呵呵地向医护人员介绍出院后的身体和生活情况。
在肿瘤晚期的终末阶段,医学的每一次突破都如同在风暴中寻找灯塔。3个月前,74岁的周爷爷因肺癌并支气管心包瘘,生命进入“倒计时”。为了寻求一线生机,老人从内蒙古来到长沙,向湖南省呼吸内镜及介入呼吸病领军人、知名呼吸介入专家、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客座教授刘志光寻求帮助。
面对这样一种将“呼吸”与“心跳”同时逼入绝境的罕见并发症,刘志光带领呼吸介入团队用一项复合介入技术,在毫米级的解剖禁区完成“堵瘘”与“减压”双重任务,为周爷爷续写了生的希望,同时也为终末期肿瘤救治提供了全新范式。

每一次呼吸都对心脏形成致命压迫
支气管心包瘘是一种罕见的致命并发症,本质上是肿瘤对解剖屏障的终极破坏。
入院时,周爷爷气促明显、咳嗽剧烈,生活基本无法自理,精神极差。检查显示,他的左主支气管中段的肿瘤组织不仅穿透了软骨环,更“啃噬”了心包膜,形成了一条长约10毫米左右的瘘口。每一次呼吸,气流都通过这个“死亡通道”涌入心包腔,逐渐形成致命压迫。
入院时,老人心包积气量已达心脏体积的1.5倍,随时有心包填塞导致心跳骤停的风险;更棘手的是,肿瘤多发转移、呼吸困难、阵发性房颤,加之年事已高,身体耐受性极差,传统开胸手术风险极高。
毫米级的解剖禁区完成“堵瘘”与“减压”双重任务
刘志光带领团队充分论证,决定采用“CT引导下心包穿刺引流+支气管支架植入”的复合介入方案。该手术是对医生关于解剖结构理解的巨大考验:心脏以每秒一次的频率搏动,穿刺针需精确避开冠状动脉;支气管支架既要完全覆盖瘘口,又不能阻塞健康气道。为此,呼吸介入团队进行了周密的术前模拟,制定了应急预案和持续精细化气道管理方案。
入院当天,一场“毫米级”的精准战役打响:在CT三维重建引导下,刘志光以精准的角度将穿刺针进入心包腔炳置入引流管。随着50毫升气体瞬间排出,监护仪上血氧饱和度应声升至92%。
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支气管镜下,肿瘤侵蚀的瘘口边缘参差不齐,常规支架可能移位。刘志光及介入团队考虑后选择覆膜金属子探头支架,在支气管镜引导下,将支架精准释放在左主支气管病变段。随着支架完全展开,“致命隧道”被完全堵住,心包气体随着引流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吸收。
续写生的希望
术后第3天,周爷爷已能自主进食;第12天复查CT显示心包积气基本吸收,支架位置良好。老人气促症状得到缓解,咳嗽也明显好转。
“本以为要画上句号的生命,没想到又写下了新的篇章。”术后查房时,周爷爷握着医护人员的手激动地说。
“医者就像修复古董瓷器的匠人,既要清除病灶,更要保护每一处健康组织。”刘志光表示,在肿瘤终末期患者救治中,微创介入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医学人文关怀的延伸——在尊重生命质量的同时,为患者争取更多与家人相伴的时光。
相关文章
- 2025-04-28 16:16:00 宝鸡市金台区召开2025届高三市三检质量分析会
- 2025-04-24 17:21:00 娄底“合唱式”普法优化营商环境
- 2025-04-23 20:43:00 80家企业出动揽英才,南山举行先进制造业专场招聘
- 2025-04-23 15:49:00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高质量发展】河北:政策找企业 服务再升级
- 2025-04-22 16:23:00 齐商银行东营分行:精准施策破解企业资金难题
- 热门文章